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与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发布了《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2021)。逾38万人在线观看了此次发布会直播实况。报告基于官方发布的多种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及追踪调查数据,将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各省市政策力度、产业环境、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科技创新的密切联系,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基于地区特色的决策建议和发展思路。报告指出:广东以经济强省的实力来建设高教强省,“追赶效应”显著;高等工程教育是“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的转型关键;广东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双核吸引力”,虹吸效应显著;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与引擎,广东高校蓄势待发。
中心联席主任韩蔚主持发布会并接受专访
三大地区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支出、高校数量、在校生规模、专任教师构成等指标反映出的整体趋势与去年保持一致。以报告重点关注的广东省为例,“以经济强省来建设高教强省”的政策导向带来的“追赶”效应明显:生均经费的环比增长率在三大湾区最高,在校生数最多且校均人口规模最大,专任教师人数增长率也最高。不同于长三角的中外合作办学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借助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发展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已有9所港澳高校在广东办学,以此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提高区域学术发展速度。
中心联席主任王伯庆答记者问
三大地区之中,广东与其产业经济发展规模相比,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明显不足。广东省主要通过引入省外高教资源来推动本地理工类大学发展,不少高职院校承担了广东省理工人才的培养重任。广东是制造业大省,需要大规模、高水平的工程人才来支撑产业发展。同时,广东是人口大省,也是0-14岁少年人口最多的省份,高校在校生达312万。如何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产业所需要的工程人才,把广东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工程师红利”,把“工程师红利”转化为“现代制造业红利”是广东高等教育的重任。报告中对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围绕“新工科”开展的人才培养或科研组织创新作了案例分析,以南方科技大学设计智造学院、深港微电子学院为例,介绍了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
报告数据显示,广东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双核吸引力”,即广东一方面能吸收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外省毕业生来广东就业。广东省94.8%的本科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在广东就业的外省本科毕业生人数占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50.9%,高于京津冀(49%)和长三角地区(31.2%)。由此可见,广东省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虹吸效应十分显著。
另外,广东本科毕业生起薪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并且上涨幅度最大;广东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母校满意度也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广东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虹吸效应反应了两大事实:一是广东经济的发展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广东宜人的气候也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本科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科技业、社会服务业和制造业三大类。其中,服务业中的“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本科毕业生的吸纳量最高。
在记者专访中,韩蔚主任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探索并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在师资、生源、就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协同。同时,广东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鼓励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教育制度和体系,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复合创新型技术人才,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活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能力。
中心联席主任王伯庆表示,本报告的初心是做好广东、粤港澳区域的研究。研究好广东和粤港澳必须要将其放到全国的大环境中,在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对比中看进步、找差距、学先进。所以,报告延续去年的区域比较视角,继续锁定国内三大区,并且重点将广东与江苏对比,因为广东与江苏同为经济强省,然而江苏有着深厚的高等教育积累,见贤思齐,江苏是广东可以学习和追赶的高教强省。
点击查看并下载报告全文
审核:梁显平
编辑:张 倩
图文:汪树坤